近幾年小麥赤霉病流行應適期預防
2018-12-8 14:46:28
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,病原主要是禾谷鐮孢菌,其有性世代為玉米赤霉菌。病菌主要在玉米秸稈、根茬和小麥、甘薯等作物殘體上越夏、越冬,第2年形成子囊殼,以小麥抽穗前后為害最多,子囊孢子也逐漸成熟。抽穗到灌漿期,子囊孢子不斷被釋放,在適宜的條件下,孢子萌發(fā),主要由凋萎的花藥經(jīng)花絲侵入小穗,穗部發(fā)病,以開花期的1次侵染為主。
小麥赤霉病的發(fā)生流行與小麥生育期、氣候條件、菌源等因素在關。特別在齊穗后20天內(nèi)易感病,小麥揚花期感染率最高。此時期,氣溫在15℃以上,陰雨日多,病害就可能流行。小麥抽穗揚花期連續(xù)陰雨3天以上,就有嚴重發(fā)生的可能;小麥抽穗后15~20天內(nèi),陰雨日數(shù)超過50%,病害就可能流行,超過70%就可能大流行。一般減產(chǎn)2-3成,大流行年損失可達5—6成。病麥粒的千粒重及出粉率降低,且病麥粒含有毒素,人、畜不能食用,損失較重。
由于病害在多雨季節(jié)短期爆發(fā),防治上應抓住有利時機,選用對路農(nóng)藥。當穗期氣溫特高時,抽穗和開花交叉進行,如預報有連陰雨,應抓緊在齊穗期用藥,如抽穗開花期氣溫正常,齊穗至開花距離很短,應在揚花率達10%左右用藥,如抽穗期氣溫偏低,抽穗開花緩慢,可在盛花期前后用藥,藥劑可選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80克或50%氯溴異氰尿酸每667平方米40克,小麥抽穗揚花期若連續(xù)陰雨,搶在雨前噴霧,細雨可照常噴霧,但應增加10%的濃度,雨日天數(shù)長時,可隔5~7天再噴1次。
上一條
下一條